随着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103个国家“智慧城市”试点名单出炉,湖北再添黄冈、咸宁、宜昌、襄阳4城入选,加上首批入选的武汉市,市场空间引各方摩拳擦掌。未来8年间,仅武汉市“智慧城市”建设市场规模将达到817亿元,但武汉本土公司对前景却并不乐观。
“要抢到家门口的这块蛋糕太难啦!”武汉天昊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远说,近4年来,其承接的武汉智慧交通项目金额为1000万元,承接的外地项目金额却达到近5000万元。根据光谷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统计,2012年湖北智能交通市场共有137个政府采购项目,采购金额3.44亿元,其中过半“蛋糕”被省外企业抢走。
张志远至今仍清楚记得2010年武汉“平安城市”一期采购中标金额。
“1.86亿元的大单啊!”他回忆,最终联通武汉分公司和广州金鹏电子联合中标,但采购的视频监控设备大部分来自杭州海康威视等外地公司,武汉本土仅烽火、天昊等企业拿到一两千万元的小订单。
在张志远看来,外地智能交通企业大多背靠本土市场“吃得饱、穿得暖”。仅杭州就培育出海康、大华、银江三家智能交通及安防上市公司,广州金鹏电子在2010年前,也只参加过广东省内广州、深圳、东莞、云浮、清远等6城市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。可在湖北市场,却是“外来和尚好念经”。据光谷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统计,2012年,金鹏电子在我省中标金额就达到9376万元,占全省智能交通政府采购金额的27.23%,在所有企业中独占鳌头;中标金额最高的前6名企业中,仅2家是武汉企业;省外企业中标金额共计1.75亿元,超过半壁江山。
事实上,智能交通及安防系统,恰是我市“智慧城市”建设中投资最大的领域。市信产办负责人介绍,今明两年我市在智能交通建设、社区高清摄像头安装等项目上的投入将达到近20亿元。
“汉企竞争不过外来企业,有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、技术相对不成熟、企业规模较小的客观原因,但也有相关部门对本土企业培育意识不够的原因。”武汉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李必军说,从系统服务、运营、维护角度看,引导本土企业多介入智慧城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。我市智能交通年产值已达到10亿元以上,论规模在全国能跻身“第二梯队”;论科技研发能力,我市则处于相对领先,但不少技术转移却发生在江浙、广东等地。坐拥技术、市场两头优势,却没有发挥生产力创造财富,十分可惜。建议行业协会组织本土公司联合投标。
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区经理史晋渊建议,我市可在智慧城市相关项目招标前,结合本土特色要求、邀请专家制定“武汉标准”,并对有意投标的企业进行统一测试,通过测试的企业有权参与最终投标,眼下江苏、安徽、广东、北京、上海等地都已制定了地方标准;相关部门可考虑出台一些针对性奖励措施,吸引智慧交通等相关领域毕业生留汉工作、创业。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934号